国务院批复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发布时间:2008-05-12     作者:信息员     浏览数:2362   分享到:

  到2020年,西安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528.4万人市域城镇体系将形成主城区、中心城镇、镇三级城镇体系结构将建成面向国际的中国西部航空枢纽,西部最大的物流中心

  廉租房和经适房纳入近期建设规划
  
  以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形成“一环、三片、三街”等保护体系

  5月6日,国务院原则同意修订后的《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到2020年,西安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528.4万人。

  国务院对《总体规划》批复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点地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逐步把西安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总体布局

  九宫格局、棋盘路网 构建“一城、一轴、一环、多中心”

  西安市要在《总体规划》确定的10108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进一步优化主城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等传统布局,逐步完善主城区功能,强化主城区与周边城镇的经济联系。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有重点地发展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结构完善的市域城镇体系。

  西安市域城镇体系将形成主城区、中心城镇、镇三级城镇体系结构,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结构。规划在西安市域范围内,构建“一城、一轴、一环、多中心”的市域空间布局。

  城市规模

  到2020年,主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528.4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9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2.73平方米左右。

  根据第四次整体规划,西安市城市职能为国际旅游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中心城市之一;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国防科技工业中心;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线两带”的核心城市。

  积极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防止城市人口规模盲目扩大。坚持集中紧凑的发展模式,切实保护好耕地,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综合交通规划

  规划道路网密度为3.31公里/平方公里

  西安市将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将建成面向国际的中国西部航空枢纽,国内重要的公路、铁路交通枢纽,西部最大的物流中心,构筑以航空、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确定辐射全国的快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枢纽地位。

  城市交通方面,突出公共交通优先战略,构筑一个和西安都市圈发展进程相适应的高效、快捷、一体化、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在主城区道路系统规划方面,完善主城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道路系统,形成“一高、一绕、两轴、三环、六纵、七横、八射线加旅游环线”的道路网格局,规划道路网密度为3.31公里/平方公里(不含支路)。

  引入快速轨道交通方式,建立以公共运输网络为主体、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和地下交通协调配合的现代化城市综合运输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由地铁和轻轨共同组成市域轨道交通网络,其中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由6条主线和1条支线组成,总长度为251.80公里,现在二号地铁线正在建设中。

  城市生态绿地规划

  廉租房和经适房用地纳入近期建设规划之中

  国务院的批复中明确要求,城市发展要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集约化道路,坚持节流、开源、保护并重的原则,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开发新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要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源地和风景名胜区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制订保护措施并严格实施。加强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市域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国务院同时要求,将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目标纳入近期建设规划,确保城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用地的分期供给规模、区位布局和相关资金投入。根据城市的实际需要与可能,稳步推进城市危旧房改造,提高城市居住和生活质量。
历史文化保护

  重视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 改变“有古城墙而无古城”局面

  西安要统筹协调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老城区与新城区、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按照整体保护的原则,切实保护好城市格局和各个时期的都城遗址、帝王陵墓、宫殿园林、古镇古街等典型历史文化遗存。重点保护好北院门、三学街和七贤庄等历史文化街区,周丰镐、汉长安城、秦始皇陵、兵马俑、唐大明宫等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加强对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防止人为破坏。要保护好西安事变旧址、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等重要革命遗址和文物,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以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为核心,在老(明)城内,保护和恢复历史街区、人文遗存,形成“一环(城墙)、三片(北院门、三学街和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三街(湘子庙街、德福巷、竹笆市)和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民居、近现代优秀建筑、古树名木”的保护体系,改善老城城市功能,增强老城活力,通过一系列措施,彻底改变西安“有古城墙而无古城”的局面,构建具有古城特色的和谐西安。

  西安市规划委员会总规划师韩骥表示

  西安将发生“质”的变化
   
  9日,在北京出差的西安市规划委员会总规划师韩骥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国务院批准的第四次总体规划,不仅对古城的城市性质、城市特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同时对人口、城市规模、综合交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方面均提出了详尽的“战略构思”,西安将发生“质”的变化。

  他表示,第四次总体规划按照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提出的“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指导思想,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市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升古城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以期解决西安市在新时期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总体规划充分体现了“生态化、人文化、现代化”的元素,城乡一体化的格局也将形成。

  韩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和相关负责人对于西安市第四次总体规划也给予了高度赞赏,他们对于西安在21世纪初能制定出这样详尽、超前的城市规划感到高兴。专家纷纷表示,西安市在21世纪初制定并不断完善的第四次总体规划顺应了世界规划发展的潮流。在未来12年内,西安市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发生“质”的改变。

  建国后西安三次修编规划
    
  1.上世纪50年代总体规划 (1952至1972年),确立了东郊军工城、西郊电子城、南郊文教区和北郊仓库区的城市格局,城市规划1972年人口为120万,用地131平方公里。

  2.上世纪80年代总体规划(1980至2000年),规划以显示唐城的宏大规模,保持明城的严谨格局,保护周、秦、汉、唐重大遗址为特点,主要向东南、西南发展。构筑起西安现代城市的基本框架。城市规划2000年人口为180万,用地162平方公里。

  3.上世纪90年代总体规(1995至2010年),确定西安的城市结构和布局形态为:中心集团,外围组团,轴向布点,带状发展。主要发展目标是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为把西安建设成为外向型国际化大都市打好基础。到2010年中心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310万人,城市用地为275平方公里。

  目前,西安城市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绕城高速以内和南郊、长安区以及北郊、未央区,有些地区突破原规划的人口和用地规模。

来源: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