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感悟失败,也许能帮助我们理清正在经历中的一些迷茫与混沌—下坡的学习路
文/江南雨
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人也许对一部叫做《遥远的桥》的电影还记忆犹新吧。这是根据知名作家科尼利厄斯•瑞恩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经典二战纪实影片。《遥远的桥》描述的其实是一群聪明人迷失在盲目乐观的氛围中做蠢事的故事,这一点,让人不禁联想到了当前这场像瘟疫一样加速扩散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来。
《遥远的桥》背景是1944年6月盟军成功登陆诺曼底,德军大举败退,盟军决策层踌躇满志,发起了人类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空降部队和地面部队的联合攻势,要在圣诞之前一举打垮德国人,从而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所有人都相信,战争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希特勒和他的日耳曼帝国梦正濒临崩溃的边缘。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被称为“市场花园行动”的作战方案摆在了盟军最高指挥部的案头。应该说,这绝对是一个极其大胆的作战计划——派遣伞兵和滑翔机运输的部队夺取位于莱茵河上一系列跨度达64英里的渡口,为坦克部队打开一条走廊,出其不意地进攻德国本土。
制定这样一套作战计划的,恰恰是在几个月前,率领同一批人周密策划并实施了有史以来最完美的两栖登陆行动的英军元帅蒙哥马利。
熟悉军事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蒙哥马利素以小心谨慎而著称,它也是凭借这一优势打败了号称“沙漠之狐”的德军名将隆美尔,一战成名的。因此,如此一套大胆的作战计划由他提出,让很多人无法相信,包括他的对手——德国军队。
这个大胆计划成功的前提条件是,德军在以上的渡口上都是老弱病残,或根本就没什么有组织的抵抗。然而战役的结果是惨痛的。因为,事实上德军不仅没有削弱上述渡口的兵力,反而将那些地方的兵力迅速增强,甚至还有大量参加过东线战役的老兵和两个装甲师。和所有失败的行动一样,这些情报虽然也同样被送进了盟军的决策部门,但是在“到处弥漫的乐观主义气氛中”,这些情报被完全忽视了。
让我们从以下一段历史记录中来体会当时战争的灾难性吧:“按照计划,地面装甲部队应该两天之后就到达空降部队,4天就是坚持极限了。第一空降师最迟应该在第四天解围,但直到第九天,第三十军也没有到达。显而易见,第一空降师的结局只能是被消灭。苦战9天后,蒙哥马利命令第一空降师从阿纳姆突围,而撤退的代号为‘柏林行动’。明明是撤退,只能是离柏林越来越远,可撤退又冠以‘柏林行动’,不仅令人啼笑皆非,而且具有近乎残忍的讽刺性。结果是,空投在阿纳姆的10000名士兵中,只有2300人突围成功,1400人阵亡,6000人则成了德军的俘虏”。
《遥远的桥》描写了二战中最大胆又最具想象力的作战行动,也是盟军在欧洲战场上所蒙受的唯一一次重大失败。然而这样的失败却也是教训深刻、意义深远的。
这部大部头的纪实小说所记录的史实,和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之前的状况何其相似。也使得我们对于今天正在亲历的这场从华尔街开始蔓延的全球性金融灾难,有了更为清晰、系统和理性的索思。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不断升级,被称为1929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不断向全球扩散。今年9月和10月,美国“两房”的破产、几大投行的轰然“倒塌”、中小银行倒闭、欧洲、亚洲部分金融机构陷入危机。冰岛、韩国和东欧、南美一些国家濒临破产。最近,中国也出现了首家受此影响而破产的企业,珠三角经济下行风向标已然展开。全球股市暴跌,世界陷入前所未有的金融恐慌之中。这次危机预计损失将达1.4万亿美元,已有1亿人重新陷入贫穷。
有趣的是,目前身处这场全球性金融灾难一线灭火、已忙得焦头烂额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同志,恰恰正是一位研究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历史的权威学者,其最有名的学术理论著作,就是2007年推出的《大萧条》,英文版书名为《Essays on the Great Depression》。然而谁都没想到,这位当年研究大萧条经济史的老先生如今却阴差阳错地身处在这场水深火热的洪炉之中,正经受着历练与桎梏,不经意间,成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最佳诠释。
温故才能知新。正如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背后所映衬出的朴素道理那样:从上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大萧条”时期后,西方经济陆续经历了高达几十年的以“高增长,低通胀”为骄傲的繁荣时光,这一繁荣随着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互联网经济的应运而生,在2005年前后达到了最高峰。以美国为例,2006年以前,美国住房市场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保持繁荣,但随着房价不断攀升,市场投机现象越来越严重,加上一些银行在贷款审查程序上“放水”,大量收入较低、信用纪录较差的人群也加入了贷款购房者的大潮,成为所谓“次贷购房者”。这部分购房者存在极大还贷违约风险,终于为今天这一全球性、灾难性危机日后全面爆发埋下了隐患。
笔锋至此,让我又联想到5个月前那场空前特大的自然灾害所带给我们的一些索思。正如我们这代年轻人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之大的地震破坏一样,当这样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侵袭来时,我们感受到的同样是一种震撼。虽然以欧美为首的西方诸强纷纷出台了以天文数字为代表的刺激本国经济的救市方案,但从收效角度分析,很显然大多数还都仅限于止痛,无法疗伤,真正的解药还没有浮现。
管理学上有一个现象,称为“坡顶困境”。何谓坡顶困境?具体而言,就是指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或高度后开始出现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甚至下滑的状态或现象。现在看来,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发展体系似乎正在上演一幕堪称经典的大戏,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提速、上升、爬坡的增长之后,当面对即将开始的下坡旅程之时,如何有效化解当前的危机、确保高速行驶的经济快车能够平稳、安全、匀速的“软着陆”,如何在旧伤最轻处找到经济的新制衡点,无疑将是对每一个国家、民族、企业乃至个人最具挑战性的考验。
记得3年前,集团公司总经理办公室曾向大家推荐过一篇文章,叫做《山坡上的中国》,现在读来,依然感触颇深。其实,对任何一个国家也好、一个企业也罢,谁都渴望“长赢”,那么,曾经繁荣的国家、曾经辉煌的企业为何无法持续长赢?遭遇坡顶困境的国家、遭受经济滑铁卢的企业,到底该如何才能重续辉煌,成功爬上新的“高坡”?也许重读一番《遥远的桥》,间或会给我们带来截然不一样的启迪。毕竟,上坡也好,下坡也罢,都应该是事物发展进程中的必经之路,在下坡路上的学习,相信会具有更为深刻的闪光之处吧。